1 近视防控的挑战与离焦镜片的诞生
近视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,尤其在东亚国家,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、进展快、高度化的发展趋势。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已高达80%以上,其中高度近视占比接近20%,近视防控工作面临严峻挑战。在众多近视防控手段中,离焦镜片作为一种非侵入性、安全有效的光学干预方式,逐渐成为近视管理领域的“光学利剑”。离焦镜片的发展源于对视网膜离焦信号的深入研究,其核心原理是通过特殊的光学设计,在矫正中央视力的同时,在视网膜周边形成特定的离焦信号,从而干预眼轴增长,达到延缓近视发展的目的。

离焦镜片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的基础研究,但直到2010年后才实现商业化突破。与传统单焦点镜片仅矫正中央视力不同,离焦镜片实现了视力矫正与近视防控的双重功能,被业界誉为“鼻梁上的OK镜”。随着技术进步和临床验证的积累,离焦镜片已从早期的简单周边离焦设计,发展到如今的复杂微结构阵列,防控效果不断提升,适用性也更加广泛。本文将全面解析离焦镜片的工作原理、技术演进、主流产品、适用人群及未来发展趋势,为读者提供科学、系统的认识。
2 离焦镜片的核心原理:从理论到实践
2.1 近视的形成机制与光学基础
要理解离焦镜片的工作原理,首先需要了解近视的形成机制。对于正常视力(正视眼)而言,外界平行光线通过角膜和晶状体后,会精准聚焦在视网膜上,形成清晰物像。而近视眼由于眼轴过长或屈光力过强,导致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,造成远距离视物模糊。传统单焦点眼镜通过凹透镜矫正中心视力,使中央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,但无法改变周边光线的聚焦状态。研究表明,传统眼镜矫正后,周边光线会聚焦在视网膜后方,形成“周边远视性离焦”,这种离焦状态会刺激眼轴进一步增长,导致近视加深。
- 周边离焦理论的突破:1990年代,Frank Schaffer教授通过小鸡实验首次揭示视网膜对离焦信号的识别机制。同期,中山眼科中心葛坚教授团队与美国Smith教授合作,发现周边远视离焦是近视加深的关键因素——传统单光镜片矫正中心视力时,周边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后方,刺激眼轴增长。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近视认知,为离焦镜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。
2.2 离焦镜片的光学设计原理
离焦镜片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创造“近视性离焦”(即周边成像位于视网膜前方),向眼球传递“停止生长”的生化信号。从光学实现方式看,离焦镜片通常包含两个关键区域:
- 中央光学区:负责矫正屈光不正,确保中心视力清晰;
- 周边离焦区:通过微结构阵列(如微透镜、微柱镜)产生离焦信号,抑制眼轴增长。
当光线通过离焦镜片时,中心光线正常聚焦在视网膜上,提供清晰视力;而周边光线则聚焦在视网膜前方,形成近视性离焦。这种离焦信号可有效抑制眼轴过度延长,从而减缓近视进展。研究表明,视网膜周边视野影像的位置是影响眼轴发展的关键因素,而非中心影像的位置。
表:不同离焦状态对眼轴生长的影响
离焦类型 | 成像位置 | 对眼轴的影响 | 结果 |
---|---|---|---|
正视状态 | 视网膜上 | 无刺激 | 眼轴正常生长 |
远视性离焦 | 视网膜后方 | 促进眼轴增长 | 近视加深 |
近视性离焦 | 视网膜前方 | 抑制眼轴增长 | 减缓近视进展 |
2.3 离焦信号的生物学机制
离焦镜片的作用机制不仅限于光学层面,更涉及复杂的生物信号传导。视网膜细胞(尤其是无长突细胞)能感知离焦信号,并将其转化为生化信号,调控脉络膜厚度和巩膜重塑。当视网膜感知到近视性离焦时,会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,增加脉络膜血流量和厚度,进而抑制巩膜成纤维细胞增殖,减缓眼轴延长。这一生物学机制解释了为何离焦镜片能实现近视控制效果,而非仅仅改善光学成像。
3 技术演进与产品发展:从雏形到智能化
离焦镜片的发展经历了从理论探索到产品商业化的跨越,其技术迭代与临床验证紧密结合,形成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。
3.1 第一阶段:理论奠基与早期探索(1990s-2000s)
- 1990年代:离焦理论起源,Schaffer的小鸡实验揭示了视网膜对离焦信号的识别机制。
- 2000年代:香港理工大学率先开展框架离焦镜研发,提出在镜片表面设计岛形微结构的技术构想。
- 2015年:香港理工大学申请专利(CN104678572B),提出通过改变光线折射路径在视网膜前形成离焦信号带,成为现代框架离焦镜的技术雏形。但早期设计存在加工难度大、视觉干扰明显等问题,未能大规模应用。
这一阶段的代表产品是蔡司成长乐(2010年上市),采用“周边视力控制”技术,通过渐进减少镜片周边度数,将进入眼内的周边光线焦点从视网膜后方移到视网膜上或前方。临床试验显示,其延缓近视增长效果平均为30%,奠定了周边离焦理论的应用基础。
3.2 第二阶段:多点离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(2018年至今)
2018年,日本豪雅集团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推出新乐学(MiYOSMART),这是全球首款大规模商用并采用多点离焦微透镜的框架离焦镜。其核心技术为多区正向光学离焦(D.I.M.S.),在镜片光学区周边分布396个+3.50D的微透镜,呈蜂窝状排列,覆盖直径约33mm的区域。临床数据显示其近视控制效果达59%,眼轴控制效果达60%,将防控效果提升一倍。
2020年,法国依视路推出星趣控,采用高非球面微透镜星控技术(H.A.L.T.),在镜片表面布置11圈共1021个非球面微透镜,形成有厚度且贴近眼球形态的近视离焦。微透镜度数从中心到周边渐进增加(+2.00D至+5.00D),使离焦信号更符合眼球生理。根据2年临床试验,星趣控延缓近视加深效果达67%,延缓眼轴增长达60%。
2022年,德国蔡司推出小乐园,采用同心环带微柱镜技术(C.A.R.E.),模拟角膜塑形镜(OK镜)的光学效果,在镜片上增加同心圆散光设计,使框架镜产生类似OK镜的离焦效果。其独特之处在于利用动态光信号刺激视网膜,防控效果据称可达63%-86%,特别适合伴有散光的孩子。
3.3 第三阶段:个性化定制与智能化升级(2020s至今)
随着技术进步,离焦镜片进入个性化定制时代。代表产品如思问系列,采用“先检测、后定制”的模式,通过多光谱屈光地形图(MRT)技术获取个体视网膜离焦分布,再根据屈光地形图定制离焦量,实现“一人一镜”的个性化干预。这种定制化方案特别适用于离焦状态特殊的儿童,解决了标准离焦镜片可能出现的过矫或欠矫问题。
同时,国产离焦镜片技术迅速崛起,如明月镜片“轻松控 Pro”、爱博医疗“普诺瞳”等产品采用多层环形离焦或非对称设计,离焦量提升至+4.50D~+5.50D,兼顾防控效果与舒适性。技术创新方面,材料科学(如超韧镜片材料)与智能技术(如爱尔眼科“小青葵”镜片结合生物传感与AI算法)的融合,推动离焦镜片向“可穿戴式近视管理平台”演进。
表:离焦镜片技术发展阶段及代表产品特征
发展阶段 | 时期 | 代表产品 | 核心技术 | 防控效果 | 技术局限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周边离焦 | 2010-2018 | 蔡司成长乐 | 周边视力控制技术 | 约30% | 离焦范围小,效果个体差异大 |
多点离焦 | 2018-2020 | 豪雅新乐学 | D.I.M.S.技术(396个微透镜) | 约60% | 微透镜数量有限 |
高密度离焦 | 2020-2022 | 依视路星趣控 | H.A.L.T.技术(1021个微透镜) | 约67% | 需较大镜框保留功能区 |
动态离焦 | 2022至今 | 蔡司小乐园 | C.A.R.E.技术(环带微柱镜) | 63-86% | 数据积累尚不充分 |
个性化离焦 | 2023至今 | 思问定制系列 | MRT检测+个性化离焦 | 个体优化 | 成本高,验配复杂 |
4 主流离焦镜片产品与技术参数对比
目前市场上主流离焦镜片品牌在光学设计、微透镜布局和防控效果上各有特点,为不同需求的儿童青少年提供多样化选择。
4.1 豪雅新乐学
- 核心技术:多区正向光学离焦(D.I.M.S.)
- 微透镜设计:镜片光学区周边分布396个+3.50D的微透镜,呈蜂窝状排列,覆盖直径约33mm的区域
- 特点优势:上市时间久(2018年),数据案例充分;蜂窝状结构使镜片不受眼球转动影响,持久提供近视离焦
- 适用人群:特别适合8岁以下儿童,因小镜架能更好地保留微透镜功能区
- 防控效果:临床数据显示近视控制效果达59%,眼轴控制效果达60%
4.2 依视路星趣控
- 核心技术:高非球面微透镜星控技术(H.A.L.T.)
- 微透镜设计:镜片表面布置11圈共1021个非球面微透镜,呈星环状排列,微透镜度数从中心到周边渐进增加
- 特点优势:离焦覆盖面积提升至90%,离焦量均匀,接近眼球形态,视野清晰,佩戴舒适
- 适用人群:适合9岁以上儿童,特别是近视快速发展的青少年;需注意避免选择过小镜框,以防磨掉部分微透镜功能区
- 防控效果:2年临床试验显示延缓近视加深效果达67%,延缓眼轴增长达60%
4.3 蔡司小乐园
- 核心技术:同心环带微柱镜技术(C.A.R.E.)
- 微透镜设计:采用环带微柱镜设计,在镜片上增加同心圆散光设计,模拟OK镜的防控原理
- 特点优势:加工精度高,透光性和耐磨性好;利用动态光信号刺激视网膜,防控效果显著
- 适用人群:适合6-18岁的青少年,尤其是伴有散光的孩子
- 防控效果:临床研究显示防控效果可达63%-86%,但上市时间较晚(2022年),长期数据仍在积累中
4.4 个性化离焦镜片(如思问)
- 核心技术:多光谱屈光地形图(MRT)检测+个性化离焦定制
- 微透镜设计:根据个体视网膜离焦分布定制离焦参数,实现“一人一镜”
- 特点优势:解决标准镜片对特殊离焦状态儿童效果不佳的问题;避免过矫或欠矫风险
- 适用人群:适合普通离焦镜片效果不佳、屈光分布特殊的儿童青少年
- 防控效果:临床观察显示对特殊离焦状态儿童防控效果显著改善
5 离焦镜片的适用人群与专业验配
5.1 适用条件与禁忌症
离焦镜片主要面向近视进展期的儿童青少年,其适用条件包括:
- 年龄:一般建议3岁以上,无严格上限,但低龄儿童需特别关注佩戴安全性
- 近视进展速度:年增长≥0.75D(75度)或眼轴年增长≥0.4mm的进展性近视
- 屈光状态:近视≤-10.00D(1000度),散光≤-4.00D(400度),不同品牌具体要求可能略有差异
- 替代方案:不适合或无法耐受角膜塑形镜(OK镜)者,或作为其他防控方案的辅助
禁忌人群包括:
- 存在明显斜视(尤其是隐性内斜)者
- 调节功能异常过强者
- 屈光参差过大者(双眼度数差异>2.50D)
- 伴有其他眼部疾病(如白内障、青光眼、严重干眼等)
5.2 专业验配流程与要点
离焦镜片的验配远比普通单光镜片复杂,其效果高度依赖精准的验配。规范的验配应包含以下关键环节:
- 全面视光检查:包括视力、眼压、眼前节及眼底检查,排除器质性病变
- 精确屈光测定:以散瞳验光为金标准,确定真实屈光度数
- 关键参数测量:瞳距(PD)、瞳高(PH)及单眼瞳距(MPD),确保光学中心对准瞳孔
- 双眼视功能评估:包括调节功能(调节幅度、灵敏度)、集合功能、融像能力等
- 眼位及眼球运动检查:排除斜视及眼球运动异常
- 生物参数测量:角膜曲率、眼轴长度等,作为防控效果评估基线
- 镜架选择与调整:选择稳定性好、不易下滑的镜架,确保光学中心与瞳孔位置精确匹配
个性化定制离焦镜片(如思问)还需进行多光谱屈光地形图(MRT)检查,绘制视网膜离焦分布图,为定制化设计提供依据。
6 佩戴规范与维护要求
离焦镜片的防控效果不仅取决于精准验配,更与日常佩戴习惯和维护方式密切相关。以下是关键注意事项:
- 全天佩戴原则:保持周边离焦效应时间越长,对眼轴生长的控制越好。除睡觉、洗澡外应全天佩戴(建议≥12小时/天),实现更理想的控制效果。
- 双手摘戴习惯:离焦眼镜配戴的关键是镜片光心对准瞳孔中心区域。单手摘戴易导致镜架变形、镜片偏移,失去最佳离焦效果。应养成双手摘戴的习惯,避免镜架单侧受力变形。
- 避免镜架下滑:镜架下滑会导致光学中心下移,影响离焦效果。应选择合适尺寸的镜架,必要时使用耳挂或防滑套保持稳定。定期(每月)到专业机构调整镜架,确保佩戴位置正确。
- 合理预期适应期:离焦镜周边为环带微柱镜,通过这个区域进入眼睛的光线成像在视网膜前面,视野周边会感觉有些模糊。初次佩戴可能出现看近物累或模糊感,通常1-2周可适应。切勿因短期不适而放弃佩戴。
- 保持正确姿势:避免歪头读写和侧躺看书。这些姿势会导致双眼使用离焦眼镜不均衡,造成双眼离焦刺激不均衡,可能形成屈光参差(双眼度数差异大)。
- 专业清洁维护:离焦镜片周边的环带微柱镜结构精细,清洁时应先用清水冲洗,避免干擦磨损微透镜。若镜片较脏,可使用少量中性洗剂轻柔清洗,流动水冲洗后以柔软纸巾吸干水分。
离焦眼镜虽能控制眼轴过快增长,但并不能使眼轴停止生长。若错误用眼方式依然延续,使刺激眼轴生长的因素强于离焦眼镜的控制力,近视依然会增长。因此,足够的户外活动(每天至少2小时)和视功能训练,减少形成近视的刺激因素,才能获得理想的防控效果。
7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
随着离焦镜片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普及,其未来发展呈现以下趋势:
7.1 技术融合与智能化升级
- 材料创新:超韧镜片材料(如明月1.71折射率材料)提升抗冲击性,亲水性涂层降低干眼发生率,提高儿童佩戴安全性和舒适度。
- 智能整合:爱尔眼科“小青葵”镜片等新一代产品结合生物传感与AI算法,实现离焦参数个性化动态调整,形成“检测-干预-监测”闭环系统。
- 跨学科融合:基因检测与离焦技术结合,识别近视高危儿童,实现早期干预;与眼轴监测技术联动,推动“预防-干预-监测”全周期管理。
7.2 临床研究深化与效果优化
香港理工大学等机构持续开展长期研究(如5年以上追踪),验证离焦镜对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长期效果及安全性。针对现有技术局限,如对高度近视(>600度)或不规则角膜的效果有限,研究者正探索离焦镜片与低浓度阿托品、红光疗法等联合治疗方案。同时,优化离焦信号的空间分布和强度,平衡防控效果与视觉舒适度,仍是技术攻关重点。
7.3 政策支持与市场扩容
中国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纳入政府绩效考核,推动离焦镜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200亿元。部分地区(如深圳)将离焦镜纳入医保试点,提高产品可及性。随着国产技术的崛起(如明月、普诺瞳等),高性价比产品将推动市场进一步扩容,但也面临山寨产品泛滥的挑战,需加强市场监管和消费者教育。
8 结论:近视防控的精准干预工具
离焦镜片的发展是基础研究、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协同推进的典范。从20世纪90年代的理论突破,到2018年新乐学的商业化,再到如今的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升级,其发展轨迹反映了近视防控从“单一矫正”向“精准干预”的转变。
离焦镜片作为近视防控的“光学利剑”,通过创造视网膜周边近视性离焦,有效干预眼轴增长,为儿童青少年近视管理提供了安全、便捷的选择。临床数据显示,现代多点离焦镜片可延缓近视进展50-70%,成为与角膜塑形镜(OK镜)并驾齐驱的主流防控手段。
然而,离焦镜片并非万能神器,其效果受个体离焦状态、遗传因素、用眼习惯等多重因素影响。家长需理解,近视管理镜片不能保证百分百不涨度数,佩戴离焦眼镜后仍需监督孩子的用眼习惯,并定期复查。理想的近视防控需要综合策略:离焦镜片提供光学干预,充足户外活动(每天≥2小时)增加自然光暴露,视功能训练优化调节功能,医学手段(如低浓度阿托品)辅助强化效果。
未来,随着材料科学、人工智能与基因技术的融合,离焦镜片有望成为近视防控的核心手段之一,为全球青少年视力健康提供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。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,科学用眼习惯的培养和户外活动的保障,始终是近视防控不可替代的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