👀 一、你熟悉的“E”字,其实大有来头
走进任何一家眼镜店、医院眼科,你几乎都能看到那块印着大大小小“E”的视力表。
你可能以为这只是随手选的一个字母,但其实,它背后藏着一百多年的视觉科学史。

📜 二、第一张视力表:从字母开始
时间回到1862年,荷兰眼科医生 赫尔曼·斯内伦(Hermann Snellen) 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张标准化视力表——
这就是后来被称作 Snellen表 的东西。
- 🔠 用英文字母(E、F、P、T、O等)组成不同行;
- 📏 每个字母按“5×5”比例绘制;
- 👁️ 在6米远的距离刚好能分辨视标方向,就定义为1.0视力。
从此,“20/20视力”成为全球公认的正常标准。
💡 小知识:Snellen表的原理确立了现代视力计算公式——
视力 = 检查距离 ÷ 标准识别距离。
🔄 三、Landolt C表:国际标准的雏形
后来,瑞士学者 Edmund Landolt 觉得:
既然世界上有那么多语言,用字母测视力总不太公平吧?
于是他在1888年发明了 Landolt C表 ——
用一个圆环形符号,开口方向不同(上、下、左、右)。
- ✅ 优点:避免语言识字影响,国际通用;
- ⚠️ 缺点:测试速度较慢,儿童操作不易。
如今,这种“C形环”已成为 ISO国际标准视力表 的基础样式。
日本、韩国、欧洲很多国家都在用它。
🇨🇳 四、中国的“E”字表:1952年的统一标准
我国在建国初期,各地使用的视力表五花八门,有的用英文字母,有的甚至用汉字。
直到 1952年中华医学会第九届大会,孙济中教授 绘制的《国际标准视力表》被正式推荐为全国统一标准。
这,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 “E”字视力表。
🧠 为什么选“E”?
因为“E”字由三横一竖组成,方向清晰,识别直观。
只需判断“E”的开口朝上、朝下、朝左、朝右即可,
非常适合儿童、文盲及低文化人群使用。
✅ 优点
- 简单直观,测试效率高;
- 印刷标准化容易;
- 对语言和教育程度要求低。
⚠️ 缺点
- 存在“猜测效应”,准确性略低;
- 对熟练者可能存在训练偏差。
如今,中国大陆及东南亚地区仍普遍使用E字表,
而日本、韩国偏好Landolt C,欧美国家常用Snellen或LogMAR表。
📊 五、科研级新标准:LogMAR表
到了20世纪后期,科学家希望更精确地量化视力差异。
英国学者 Bailey 和 Lovie 提出了 LogMAR表(对数最小可分辨角),
后来由 ETDRS 改进,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金标准。
🔬 LogMAR的特点
- 每行字母数相同;
- 每行视标大小以 0.1 对数间隔递减;
- 可精确统计细微变化。
目前各大眼科科研中心、医院临床试验,都以 LogMAR 为主。
🧒 六、特殊人群的专属视力表
类型 | 特点 | 适用人群 |
---|---|---|
儿童图形表 | 房子、苹果、鱼等卡通图形 | 学龄前儿童 |
Tumbling E表 | 四方向E字 | 普通体检 |
Landolt C表 | 环形开口判断 | 国际标准 |
LogMAR表 | 研究级标准 | 医院、科研机构 |
电子视力表 | 调亮度、变距离 | 现代验光仪 |
对比敏感表(Pelli-Robson) | 测视觉质量 | 临床与科研 |
🌐 七、一张小小的表,连接世界的清晰
从1862年的Snellen字母表,到1888年的Landolt C,
再到1952年孙济中教授定下的“E字表”,
再到如今的LogMAR电子系统——
一张视力表,记录了视觉科学从经验到量化的百年进步。
它不仅是一张表,更是一段文明史:
从识字到不识字,从印刷到电子,从主观到精密,
见证了人类不断“看得更清楚”的追求。
📢 小结:下次测视力时,不妨多看一眼
当你再次站在那块E字表前,
别急着报出方向。
想一想:
这一块简单的表格,其实凝聚了无数眼科前辈的智慧,
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以最公平、最简便的方式,看清这个世界。
👓 “看见”,是一种最基本的幸福。